新个税法实施后,个税扣除怎么算?房租怎么抵?
企业信用信息查询/467阅读/11-09 14:47

今年下半年,新个税的方案在人们的呼声中逐渐落地,在感受到减税政策的利好下,近日专项附加扣除也出了细则,养老、租房、房贷利息税前扣除,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想必你心中也有很多疑惑吧,租房抵扣需要开发票吗?如何证明是首套房?手续怎么办?一起来看~1.哪类人群受益较多?月收入过万,上有老(养老抵扣)、下有小(教育支出抵扣)、有房贷(利息抵扣)的人群,税后收入明显增加,取之于民,也切实地用之于民。

2.收入不足5000能抵扣吗?注意,专项附加扣除是在起征点的基础之上。扣除“五险一金”等项目后,个人收入没有达到5000元起征点的人群还不需要缴纳个税,暂时就不会涉及到扣除问题。3.自行申报还是单位代缴?两者皆可。根据个税实施条例,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,可以向单位提供相关信息,由单位代扣代缴。同时,由于部分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,纳税人也可以选择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。前提都是信息真实,不可偷漏税。4.抵扣是否需要发票?极大可能不需要。众所周知,财务报销都是需要发票的,那专项抵扣呢?专家指出,总体看,此次公布的办法较好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,减负力度超出预期,税收征管也力求简便易行,尽量避免让纳税人提供各种证明。5.是否需要证明自己首套房贷?不需要!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,可按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,非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,纳税人不得扣除,总结就是纳税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房住房贷款利息扣除。目前首套房贷的认定信息较为健全,系统都可以查到,不需要纳税人自己提供太多额外证明。6.二胎子女教育如何抵扣?房贷只能首套,但多个子女的教育不受限。国家近年来鼓励二胎,本次个税专项附加抵扣也是顺应了国家政策,减轻二孩家庭的支出负担,所以二胎子女教育也可以抵扣。征求意见稿显示,每个子女教育每年12000元(每月1000元)的标准定额扣除,父母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%扣除,也可由一方按100%扣除。其中,教育又分学历教育(小学至博士)和学前教育(年满3岁到小学前),这意味着,每个孩子3岁后,父母一共可以享受每年12000元的税前定额扣除,如果有两个孩子,扣除可翻倍。7.继续教育怎么界定?打羽毛球、练瑜伽、学吉他,这些兴趣爱好培训能否减税?不能!根据征求意见稿,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、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、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。划重点:为提高职业技能而进行的继续教育,一些未纳入职业目录的个人兴趣爱好培训,与职业技能关联度不高,暂不纳入此次扣除范围。学历教育每年有学费可以按年扣除,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如何扣除?并不是去上课就可以抵扣了,而是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年度,按照每年3600元定额扣除。8.大病医疗如何抵扣?规定指出一个纳税年度内,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的(包括医保目录范围内自付部分和医保目录范围外的自费部分)由个人负担超过1.5万元的医药费用支出部分,为大病医疗支出,可以按照每年6万元标准限额据实扣除。纳税人发生的大病医疗支出由纳税人本人扣除,不可串用、冒用。留存医疗服务收费相关票据原件/复印件,在办理汇算清缴时扣除。9.租金扣除需要什么证明?根据征求意见稿,考虑了目前租房市场的实际情况,即大部分租赁行为并没有开具发票,所以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租赁合同作为租金扣除的依据。

10.租房抵扣为什么比房贷高?相对于购买房屋的人来说,租房群体的经济实力会弱一些,住房租金扣除标准总体上略高于房贷利息扣除标准,体现了对租房群体的照顾。当前正处于大力发展租赁市场的导向,此类租金抵扣额的安排也和租赁市场的鼓励政策吻合。11.赡养老人包括哪些老人?赡养老人只需满足两个条件,首先老人已满60岁,其次是纳税人的父母及其他法定被赡养人。(*注:其他法定被赡养人:祖父母、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,实际承担对祖父母、外祖父母赡养义务的孙子女、外孙子女。)赡养与老人的经济状况无关,没有经济来源的、离退休人员都包含在内。赡养岳父母目前不在扣除范围之列,但如果夫妻双方各自都有父母需要赡养,是各自申报专项扣除。12.赡养老人支出如何扣除?·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,夫妻赡养四位老人,夫妻两人可以分别按照每月2000元申报专项扣除。

·非独生子女家庭,可以与兄弟姐妹签订书面分摊协议,分摊24000元(每月2000元)的扣除额度,如平均分摊、约定分摊等情况。但是,每一纳税人分摊的扣除额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(每月1000元)。比如,一位老人有三个子女赡养,每个孩子可以平均分摊每年24000元扣除额度,每人每年8000元;也可以经老人指定或者子女约定,每个子女分别享受6000、6000、12000的扣除额,但每个子女的扣除额不能高于12000元。

转载文章免责声明: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因转载众多,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,故仅标明转载来源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来源标注有误,或涉及作品版权问题烦请告知,本平台将及时予以更正/删除。本平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
推荐阅读